物流是实体经济发展的“筋络”,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。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。
近年来,浙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的15.72%降到2024年的13.52%、低于全国0.58个百分点。也就是说,浙江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5.72元下降到13.52元、每创造100元GDP所耗费的物流成本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0.58元。以2024年为例,浙江GDP是90131亿元,如果物流费用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,将节省全省社会物流成本超过900亿元。从物流全链条解构来看,全社会物流成本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。
浙江《行动方案》认真贯彻了中央国家印发的《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》要求,针对浙江实际情况,聚焦6个方面的降本行动,包括22条举措、103个具体的政策点。
01
聚焦制度性降本,优化“四大环境”
优化市场化环境,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货运市场化运营。
优化公平竞争环境,持续打击和规范货运车辆超载超限、不公平竞争等行为,破解城市货车“通行难”等问题。
优化开放共享环境,用好“四港联动”云平台,打破全省海港、陆港、空港以及信息港等数据孤岛,强化车、货、仓的信息共享,让货车不再“空跑”,园区更加“有序”。
优化便利通关环境,重点提升港口、机场等通关效率,持续压缩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。
02
聚焦网络性降本,破解“三个难点”
破解项目落地难,特别是聚焦物流项目受“亩均税收”等制约问题,下一步将实施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改革,分门别类、因地制宜设置物流仓储“标准地”指导指标。
破解用地保障难,未来3年,全省计划新增仓储物流用地10000亩以上,鼓励物流业“上楼”,驱动物流项目“向空中要效益”,灵活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。
破解产业集聚难,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平台创建培育,实现以物流枢纽集聚产业发展的良性局面。
03
聚焦结构性降本,实施“三网融通”
提升设施能级,包括大力推进“航运浙江”以及干线铁路、疏港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,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。
调整货运结构,重点是引导大宗散货及中长距离货运“公转水”“公转铁”,争取到2027年全省铁路、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8%和10%。
推动公、铁、水“三网融通”,打通三网互通节点,让货主企业能够拥有更加便捷、更具性价比的物流组合方式,有更优的“自选项”。
04
聚焦行业性降本,降低“五类成本”
降低大宗物流成本,围绕着矿产品、油气、粮食等大宗商品,建强现代化储运物流体系,优化进出口监管模式,降低大宗流通成本。
降低跨境物流成本,围绕着跨境电商国际枢纽省建设,拓展海外仓网络布局,支撑浙江品牌“一仓发全球”。
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,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,为制造业企业提供“原料采购+生产配送+出口清关”等一站式服务,布局一批供应链服务中心。
降低冷链物流成本,完善冷链物流网络节点体系,实现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商超、餐桌全程冷链不断链,进一步降低损耗成本。
降低山区海岛物流成本,大力发展低空物流,开发“低空+物流”应用场景,实现“朝发城市仓、暮收渔家船”,实现千山瞬达、万水即送。
05
聚焦技术性降本,推进“三化赋能”
数智化赋能,大力发展“5G+智慧仓储”“AI+港口调度”等业务应用场景,推进物流设备更新改造,持续挖掘物流技术性降本潜力。
绿色化赋能,进一步扩大新能源卡车、LNG动力船舶等应用范围,加大力度推广绿色可循环物流包装等。
标准化赋能,推广物流标准化托盘,探索长三角地区跨省域物流标准互认。
06
聚焦要素性降本,推进“两升两降”
“两升”,一是“提升”骨干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、二是“提升”各级财政资金对物流领域的支持力度。
“两降”,一是落实好物流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、二是持续降低物流企业的各类融资成本。
通过“两升两降”的措施,培育更多的物流行业头部领军型和专精特新型企业,打造更多标杆企业和细分赛道的单项冠军。
《行动方案》是牵头管总的综合性文件,相关单位还将结合职能,研究制定分领域的配套政策,形成“1+N”的政策体系。下一步,浙江将切实推动《行动方案》的落地见效,积极营造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。